首页 > 科技视窗 > 生物自然 > 遗传 >

遗传

吃颗药丸或接受光照:人类或许就能不睡觉
信息来源:人民网 上传时间:2004-11-15 11:59:18 【字号: 】【打印】【关闭】 【纠错
分享到: 收藏
上过夜班的人应该都能体会熬夜的痛苦,很多重大事故都发生在夜班时段。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两种能使我们克服睡眠的途径。在不远的未来人类可能吃一颗药就能不需睡眠,或是在特殊光照的工作环境中就会充满干劲。人类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未来充满疑问。

夜班更容易引发事故

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工厂中,成排的大型机器人精确地装配汽车部件、切割钢板、组装仪表盘。它们不分日夜地劳动,从不休息。每周开动五天,这些机器每24小时就生产出800辆汽车,比世界上所有其他汽车厂都要多。当然这些机器也可以工作六天乃至七天,只要操作的工人们愿意放弃周末休息。

然而,工人们是不能只工作而不眠不休的。这个公司有19,000名第一线员工,他们必须追赶那些机器工作的节奏。25岁的史蒂芬·贝茨负责组装引擎,他认为早班是美好的,“早班更轻松,我更清醒。”而夜班则要让人感觉痛苦很多。大多数工业生产事故发生在新一天开始,夜班工人正好开始打瞌睡的时候:三里岛核事故发生在凌晨四点,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发生凌晨1点32分。不幸的是,全球化的经济要求更多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被要求上夜班,不仅是工厂,还包括飞机、医院、电话呼叫中心。“我们正要求包括飞行员和外科医生在内的百分之二十的劳动力,在他们筋疲力尽的时候工作。”,伦敦皇家学院的一位分子神经学家拉塞尔·福斯特说道。

放弃睡眠需谨慎

虽然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地要求工作人员加夜班,但是科学家对于加夜班持谨慎态度,因为众所周知,加夜班明显会扰乱人的作息规律。

上夜班时工作人员也许会表现更加警醒,但是当他们上完夜班,在白天想要睡觉时又会怎样呢?他们也许根本无法入睡,而这最终将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

研究显示,一夜无眠会造成人的认知能力下降30%,而当失眠的天数上升到两天,则会使人的认知能力下降60%。至于如何才能补偿这种损失还有待研究。

“我们现在正把睡眠当作一种疾病来对待,”神经学家福斯特说。一些科学家认为对睡眠研究应该一步一步慢慢来。在尝试不要睡眠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清睡眠是如何作用于人体的。

未来充满疑问

新的睡眠科学将会走向何处?最糟的结果可能就是一个完全由“猫头鹰”型人生活和工作的世界,人类根本不需要阳光提醒他们要不要睡觉了。就像是威尔斯在《时间机器》一书中描写的莫洛克斯族人那样。然而换个角度来说,不管可不可能,这也许就是人类适应新世界的方式。未来似乎还无法确定。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写到“时间造我”。也许,幻想中的未来并不用我们等很久。

1  用药物欺骗大脑不睡觉

科学家们正尝试通过研制能骗过自然睡眠需要的药物,让工作人员能即使在凌晨三点仍然如同在白天般警觉地工作。

人体中调控机体节奏的基因通过一种蛋白质调控一种激素的合成和释放,这种激素可以导致困倦或者失眠。目前科学家已经确切地了解了这个机制,他们已经有能力研发出可以介入和精确控制人体内这一过程的药品。美国制药企业塔纳卡公司已经在测试一种对应大脑中能使人睡眠的褪黑激素受体的药物。新药将会对那些因工作需要或是存在潜在生理节奏问题而需要调节自己生物钟的人十分有用。但是,很多专家警告说,对于工作人员,服用药物也许并不是最好的主意。诸如头痛、疲劳、情绪低落等副作用可能使操作重型机械、驾驶卡车或挥动外科手术刀的工作变得不安全。

2  模拟自然光让人不想睡

去年神经学家福斯特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可能使人们可以不依靠药物而保持清醒。

他发现人眼中有些细胞专门负责探测阳光并告诉大脑相应地调整睡眠周期。而且这些细胞只受自然光的影响,常规人造光对其毫无作用。即使在多云的下午,室外的阳光仍然要比通常在办公室或工厂使用的光源亮500至1000倍之多。“只有长时间、高亮度的光线才能调整生物钟。”

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什么穿越时区的商业旅行者最后能够适应,而夜班工人却不行。商业旅行者在他们旅行的途中得到大量自然光的照射,相比工厂昏暗的灯光要强烈太多了。

适不适合上夜班因人而异

研究显示,人们对其生理节律调控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科学家长期以来将人分成两种由遗传决定的类型:“云雀”型(习惯早起的人)和“猫头鹰”型(这种人晚上效率更高)。

负责大众公司研究的蒂尔·罗恩伯格教授发现,对20,000人进行调查后,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是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罗恩伯格设计了一份详细的问卷以记录工厂中工人的睡眠方式。将结果与一个关于夜班工作人员动作准确性和思维集中力的计时测试相比较,罗恩伯格发现环境疗法极大地提高了介于中间的人群应付轮班工作的能力。得到帮助最少的是极端的“云雀”型人群。这项结论说明一些人在遗传上能比其他人更好地适应夜班工作。像罗恩伯格那样将人依照从“云雀”型到“猫头鹰”型的分类对于一些工作场合颇具实用意义。

性别也会带来这样的差异。由于生理和社会因素,妇女较男性适应夜班的能力更差。这主要是因为她们需要照顾家庭成员、承担家务。而且女性更容易产生肌体不适。(新闻晚报/施友俊 严洁)
( 编辑: 网站编辑) 【字号: 】【打印】【关闭】 【纠错